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积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 年)》,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、深入的社会观察,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,激发创新精神,培育创业意识,提升创业能力,学院决定启动航空发动机学院第四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一、参赛对象
学院全体在校本科生、研究生。
二、赛事安排
(一)大赛分组
立足贯彻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新发展理念,设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、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、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 5 个组别。
A.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: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,在航空航天、智能制造、信息技术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生命科学、新材料、军民融合等领域,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。
B.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: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在农林牧渔、电子商务、 乡村旅游等领域,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。
C.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: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在绿色低碳产业、绿色消费、环境治理、可持续资源开发、生态环保、清洁能源应用等领域,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
D.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:突出共融、共享,紧密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和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等区域合作,或在工业设计、动漫
广告、体育竞技和国际文化传播、对外交流培训、对外经贸等领域,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。
E.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: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在政务服务、消费生活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、金融与财经法务、教育培训、交通物流、人力资源、城乡融合等领域,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。
(二)赛程安排
学院初赛(2025年11月30日前)。学院将邀请校内外专家组织评审,遴选8个优秀项目参加学校复赛。
(三)评审要点
突出实践导向,在考察项目商业价值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考察学生了解社会现状、关注社会民生、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、能力和水平。具体包括项目的社会价值、实践过程、创新意义、发展前景和团队协作等方面。
三、参赛材料
1.参赛项目报名表:用于竞赛评审和参赛资格审核,内容真实性审查。
2.项目介绍材料:严格控制在 20 页以内 PPT,并转成 PDF格式上报。
3.商业计划书:提交商业计划书,并提供项目实践成效、预期成效等其他相关材料(包括项目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带动就业情况等)。
4.其他证明材料:参赛项目涉及下列内容时,必须由申报者在报名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,否则不予评审: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,必须有省级及以上农科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开具证明;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,必须有省级及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,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、生长不利的影响;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;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,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;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,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;涉及知识产权的,必须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、项目鉴定证书、专利证书等;对于涉及已工商注册企业的项目,报名时应提交相应证明材料(包括但不限于单位概况、法定代表人情况、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、股权结构等),项目负责人必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。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全国比赛通知发布之日后变更的不予认可。
应做好拟推荐项目的指导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与项目、学生团队的相关性,相关知识产权、数据、成果等信息的合规合法性,没有新进展项目不重复推荐等方面的审核把关工作,确保师生诚信参赛,保证赛事公平公正进行。
2025 年 11 月 17 日前,参赛人员统一上交《第二十三届“郑航挑战杯”初赛情况汇总表》《第二十三届“郑航挑战杯”复赛项目推荐汇总表》,一式一份,同时报送电子版。各推荐复赛项目须提交参赛项目报名表、项目介绍材料、项目商业计划书、其他证明材料(如项目涉及)的匿名纸质文本一式三份,随交匿名和实名电子档各一份,电子版材料发送至yuan734059@qq.com,纸质版报送至06A314学院分团委办公室。
匿名版纸质材料不能出现学院名称和标志、师生姓名和证件照,否则视为违规。专利证书、营业执照等主要支撑材料图片中的师生姓名用“项目负责人”“项目第一参与人”“第一指导教师”等类似形式标注,与实名电子文档对应。
四、工作要求
1.扎实组织动员,拓展学生参与覆盖面。要广泛发动,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生兴趣,积极动员学生组建团队、申报项目。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内生动力,鼓励跨专业、跨年级合作,推动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“挑战杯”竞赛及相关实践活动,切实扩大赛事参与面和受益面。
2.强化实践导向,推动项目紧密贴合实际。突出竞赛的实践属性,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,将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观察、专业学习、志愿服务等深度融合。强化过程培育,推动项目从“重结果”转向“重过程”,注重团队协作、市场调研、原型验证等环节训练,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3.加强培训宣传,营造良好双创氛围。提早布局、主动谋划,结合校赛和省赛节奏,有序开展项目遴选与培育工作。通过举办培训会、往届获奖团队经验分享等方式,提升项目质量与竞争力。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项目、团队和个人,发挥榜样引领作用,在校园中营造崇尚创新、乐于创业的良好风气。
联系地址:航空发动机学院分团委办公室(06A314)
联 系人:刘硕 李若彤
联系电话:(0371)61910093、17739023758
附件:见材料包
2025 年 10 月 23日